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

首頁 > bwbd > 中新網四川

壤塘縣尤日村從貧困村到示范村的“蛻變之路”
2022年03月14日 13:44 來源:中新網四川 編輯:曹惠君

 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4日電 (尼瑪初)交通阡陌、牦牛肥壯、新居連綿、群眾樂業(yè)....。.一幅幅生機盎然的新畫卷在壤塘縣蒲西鄉(xiāng)尤日村中展開。

  “從‘瞎子、聾子、瘸子村’到現(xiàn)在的現(xiàn)代化特色小村莊,11年我們村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”壤塘縣蒲西鄉(xiāng)尤日村支部書記澤文生談到11年來,開展群眾工作的收獲感慨良多。

  2012年面對地貧人窮、群眾思想封閉、干群眾關系緊張等多項壓力,壤塘縣創(chuàng)新提出了“群眾工作法”,以“兩聯(lián)一進”全覆蓋為抓手,通過干群“結對認親”的方式,逐戶與群眾結對。全縣干部通過夜宿牧家、圍爐夜話等形式,走進群眾、融入群眾,針對農牧民具體情況,列計劃、想辦法、找出路,使全縣干群關系實現(xiàn)大團結,經濟社會發(fā)展實現(xiàn)大提升,基層社會治理實現(xiàn)大跨越。

  11年

  村里的基礎設施好了又好

  “以前村里用的是本村的一個小水電,電力不足,就只能拉閘限電。”說到10年前村里的生活條件,澤文生連連搖頭,“通信全靠吼,交通全靠走,喝水全靠背”就是尤日村當年的現(xiàn)狀,群眾時常自嘲是“聾子、瞎子、瘸子村”。

  2012年按照壤塘縣委群眾工作安排,縣鄉(xiāng)村振興局、蒲西鄉(xiāng)、尤日村三方選派工作人員組建起了尤日村群眾工作組,經過多處調研、多方座談,工作組為村里建起了民情臺賬,從群眾生產生活中的“急、難、愁、盼”入手,建公路、連國家電網、通4G、修自來水......11年間各類基礎設施問題逐一銷號,又逐一提檔升級。

  “從我們寨子到主干道要走上3個多小時,逢年過節(jié)狠不得一次囤一年的年貨,蔬菜大半都爛在了家中,你看現(xiàn)在想吃新鮮蔬菜了半個小時就買回來了!庇热沾迥杲50歲的村民文件,對當年的“路痛”記憶猶新。2004年尤日村五家寨通上了全村了第一條公路,就此該村村道建設打開了新局面,11年間全村通上9條硬化路,9條牧道一條條如絲帶般的公路在戶與戶、寨與寨、牧場與牧場間蜿蜒。不斷刷新著該村的出行體驗。

  如今的尤日村,告別了“拉閘限電”用上了國家電網,告別了“背水吃”用上了自來水,告別了“人背馬馱”走上硬化路,告別了“帶口信”用上了4G網絡,“生活條件年年在提升、生產方式月月在更新!边@是尤日村群眾共同的感受。

  11年

  群眾的收入翻了又翻

  “我家牦牛繁殖的很好,現(xiàn)在一共有120頭牦牛!3月9日,尤日村已脫貧戶何京與工作組聊起了自家的養(yǎng)殖業(yè),眼中滿是自豪。

  2017年何京還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精準貧困戶,連家中唯一的房子都是享受易地搬遷政策修建的,時年何京因得病需要醫(yī)治,可家中連1000元都拿不出來,痊愈后何京痛定思痛,向銀行貸款5萬元,并四處籌借10余萬,買回了40余頭牦牛,走上了搞養(yǎng)殖業(yè)脫貧奔康的道路。去年何京一家僅賣牛的收入就達到了12萬元,他拿著幾年的積蓄建起了新房,一躍成為村中裝修數(shù)一數(shù)二的人家。

  類似何京的發(fā)家史在尤日村不是個例,11年前該村還因為思想觀念問題守著15萬畝的草場過著“苦日子”!澳菚r候全村100余戶只有30余戶養(yǎng)牦牛,出欄率也極低,大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。”澤文生回憶道。

  2015年,尤日村工作組經過多方論證為定下了“養(yǎng)殖業(yè)”的前景,為改變群眾“養(yǎng)牛不賣!钡默F(xiàn)狀,建起了聯(lián)戶牧場,帶頭提升出欄率,第一年聯(lián)戶牧場的總收益就達到了6.5萬,嘗到了畜牧業(yè)帶來的甜頭,村里不少群眾響應號召搞起了養(yǎng)殖業(yè)。

  “現(xiàn)在我們村的牦牛從過去的2000頭達到了7000頭,出欄率達到了15%,翻了好幾倍!睗晌纳榻B道。

  據(jù)悉,去年該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400余元,是2015年的近3倍!敖衲晡覀儨蕚渫顿Y500萬元,建立牦牛標準化養(yǎng)殖基地,讓我們的牦牛養(yǎng)殖更加成規(guī)模、成體系!痹摯宓谝粫洕赡靖榻B說。

  11年

  群眾的思想新了又新

  “想要阻擊貧困代際傳遞,改變觀念是關鍵!彪S著群眾生活中棘手問題得以解決,工作組決定從制約群眾發(fā)展的思想觀念入手,向著教育、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等問題開刀。

  “剛剛到他家里的時候,家中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臟亂差,什么衣物、食品都堆在客廳的一角,我都驚呆了!痹摯迦罕姽ぷ鹘M成員扎西姐回憶起初到達金家中時的場景連連搖頭。為了改變尤日村群眾的衛(wèi)生習慣,該村建起了紅黑榜制度,其中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就是重要的指標之一,并多次上門手把手教群眾收拾衛(wèi)生,在村中召開現(xiàn)場觀摩會。同時實施居家環(huán)境改善、戶改廁等項目引導群眾改變衛(wèi)生習慣。

  有序的院落、精致的裝修、整潔的家具...。.如今的達金家中一改往日臟亂模樣。村里的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也隨之提升,曾經的衛(wèi)生死角、衛(wèi)生亂點不見了,干凈的道路、清澈的河流、錯落有致的房屋,全村呈現(xiàn)出一派新面貌。

  想要甩掉“貧困村”帽子,阻斷貧困代際傳遞,就必須從娃娃抓起,從教育抓起。這是尤日村工作組共同的認識,自2012年起,壤塘大力實施15年義務教育,并每年召開一次全縣教育發(fā)展大會,探討解決教育發(fā)展的難題,出臺鼓勵教師終身從教獎勵辦法。尤日村也緊跟縣里的步伐針對學生挖蟲草、貝母耽誤學業(yè)問題,深入全覆蓋到農牧民家中走訪,宣講國家義務教育政策,納入村規(guī)民約、制定獎勵辦法,引導農牧民重視教育。

  11年來奪洋、俄爾甲等一批批大學生參加工作,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家庭的現(xiàn)狀的事跡,更是讓群眾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,如今該村500余人有100余名在校學生,入學率、就業(yè)率名列全縣前例。

  尤日村的變化就是壤塘縣的縮影。據(jù)悉,11年來,壤塘縣通過開展“群眾工作月”活動,分類建立問題臺賬,截至2021年底整改落實民生實事1760余條,舉辦三八節(jié)慶祝表彰暨巡講系列活動600余場次,舉辦各類培技能訓班300余,發(fā)放宣傳資料20萬余份,開展科普、疾病預防等宣講200余場次,開展義診巡診惠及10萬余人次。

  11年來,壤塘縣夜宿農家、圍爐夜話、開“壩壩會”...。.著力解決群眾反映最普遍、最強烈的實際問題,抓住群眾急難愿盼、困難訴求這個“牛鼻子”開展幫扶,讓群眾話有處訴、惑有人解、事有人辦,讓每一次與群眾的“零距離”接觸都結出累累碩果。(完)

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 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網或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新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② 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本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③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 聯(lián)系方式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:+86-28-629387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