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

首頁 > shouye > 成都發(fā)布

創(chuàng)紀錄!火鍋店日排隊4000單!成都年夜飯賬單出爐
2023年01月27日 09:42 來源:成都發(fā)布 編輯:堯欣雨

兔年春節(jié)

餐飲業(yè)“春節(jié)檔”迎來了煙火升騰

成都的堂食和外賣

均呈現火爆態(tài)勢

年夜飯預訂火爆

意味著餐飲業(yè)將借“春節(jié)檔”拉開復蘇序幕

“在外吃年夜飯”

成為成都市民關注的焦點之一

成都年夜飯賬單出爐啦

來看看你貢獻了多少?

  據成都美食文化交流與創(chuàng)新中心數據統(tǒng)計,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四,全市20個餐飲品牌30個門店人流量同比增長210%以上,太古里一家火鍋店甚至創(chuàng)下了日排隊訂單4000單的歷史最高水平。中心秘書長張蛟預測,成都餐飲業(yè)這股熱流預計會持續(xù)到正月十五。

  年夜飯:

  有火鍋店創(chuàng)下日排隊訂單最高紀錄

  大年初五上午十點過,成都寬窄巷子軒軒小燕私房菜館的預約電話絡繹不絕。早在1月初,小布就走訪了解到,成都的各大酒店、大飯店和私房菜館,還有成都本土主打以家宴、聚會等為主題的川菜酒樓都在為吸引游客預訂年夜飯摩拳擦掌,開展了大量的促銷。那么,截至目前,成都年夜飯、堂食的賬單如何?

  據成都美食文化交流與創(chuàng)新中心數據統(tǒng)計,今年春節(jié)餐飲消費場景盛大回歸,堂食和外賣均呈現火爆態(tài)勢。全市20個餐飲品牌30個門店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四實現銷售收入670.6萬,客流量7300余人次,銷售額同比增長45%-120%,人流量同比增長210%以上。

  其中,大龍燚、蜀大俠、大妙、小雅、番坊、小龍坎、青龍場溫鴨子、悟園、院8里、大蓉和、紅杏、老房子、全聚德、孔干飯等重點餐飲企業(yè)和軒軒小院、甘食記等城市景區(qū)和商超型餐飲企業(yè)均已大幅超越同期水平,太古里吼堂火鍋甚至創(chuàng)下了日排隊訂單4000單的歷史最高水平(往期高點是2019年的日均2337單)。四川天府新區(qū)、新津、金堂等近郊區(qū)域積極開展“大廟會”“燈會”等各種新春活動,拉動附近區(qū)域餐飲銷售較去年春節(jié)增長約30%。

  “餐飲業(yè)迎來了煙火升騰的春節(jié)檔,預計該股熱流會持續(xù)到正月十五!彼拇ㄌ旄24味美食文化交流中心、成都美食文化交流與創(chuàng)新中心秘書長張蛟介紹。

  雙引擎:

  異地游客堂食與本地消費共促餐飲回暖

  最近幾年春節(jié),“反向過年”一詞頻頻被提起,很多在外鄉(xiāng)工作的年輕人不回老家,而是家中親人來到他們工作的城市過年。結合美團數據,元旦以來,異地游客堂食線上訂單量環(huán)比增長超147%,異地游客更愿意“反向過年”。

  在成都餐飲呈現火爆態(tài)勢的背后,是異地游客堂食與本地消費共同實現的,兩者一起成為了成都餐飲消費回暖的雙引擎。而異地游客最喜歡打卡的是川菜館,四川火鍋、重慶火鍋也十分受歡迎,搜索量環(huán)比增長超一倍以上。當然,川菜也是本地消費者的心頭好,其次對東南亞菜以及融合烤肉也備受青睞。

  小布注意到,不僅在線下,在大眾點評上,成都網友對“在外吃年夜飯”關注度高。數據顯示,“年夜飯餐廳”“年夜飯預訂”等關鍵詞搜索量周環(huán)比增長超124%,最近一周,“年夜飯”主題的堂食套餐線上訂單量周環(huán)比增長近50%,6-8人、8-10人的大家庭套餐預訂需求最旺。線上訂座的新消費趨勢下,不少餐廳開通了年夜飯桌位手機預訂功能,將店內大桌餐、多人包間等適合家庭聚餐的位置“搬”到美團App和大眾點評App上。過年期間,數萬家成都餐飲商家推出了“春節(jié)堂食不打烊”,為異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了餐飲消費的眾多選擇。

  風向標:

  臘肉掛鉤成四川“年味風向標”

  南方做臘肉、北方包餃子,本地特色年貨經濟加速春節(jié)消費市場回暖,帶來滿滿“煙火氣”。在四川吃年夜飯,今年春節(jié)有什么特點?

  零售平臺數據顯示,年夜飯中的預制菜因省時、省力、“發(fā)揮穩(wěn)定”,受年輕人和家庭消費者青睞。數據顯示,糖醋里脊、獅子頭、年年有余八寶飯等預制菜銷量上升較快。最近一周,“年夜飯外賣”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長4倍,“年夜飯預訂”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長2倍,提供年夜飯菜品的商家數量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倍。

  當然,不管在哪里吃年夜飯,成都人的年味,從一口臘肉開始。在整個四川,臘肉掛鉤可以說已經成了地道的“年味風向標”。成都、綿陽、宜賓、達州、瀘州、廣安、南充、資陽、樂山等14個四川城市,上榜臘肉掛鉤銷量TOP20,最近兩周,“臘肉掛鉤”銷量環(huán)比上月增長150%。記者 戴佳佳

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 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網或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新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② 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本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③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 聯(lián)系方式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:+86-28-629387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