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

首頁 > bwbd > 中新網四川

瀘州納溪:讓民族團結教育之花開遍整個校園
2023年01月10日 14:54 來源:中新網四川 編輯:曹惠君

  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0日電 (鄒立楊)近日,四川省委宣傳部、省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、省民族宗教委聯合印發(fā)《關于命名第七批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(qū)示范單位及五年期滿復核通過對象的決定》,瀘州市納溪區(qū)大渡口鎮(zhèn)中心小學被評為“全省第七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”。

 少數民族舞蹈表演。瀘州市納溪區(qū)大渡口鎮(zhèn)中心小學供圖
少數民族舞蹈表演。瀘州市納溪區(qū)大渡口鎮(zhèn)中心小學供圖

  據悉,瀘州市納溪區(qū)大渡口鎮(zhèn)中心小學下轄鳳凰湖、火炬、和豐、民生4個教學點。在校學生1543人,其中有苗族、壯族、布依族、瑤族、哈尼族、彝族、土家族、侗族、回族9個少數民族成分。近年來,大渡口鎮(zhèn)中心小學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,突出民族團結教育主題,整合民族文化教育資源,豐富團結進步活動內涵,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(chuàng)建工作。

  以管理為抓手,落實創(chuàng)建責任

  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,統(tǒng)籌制定學校民族團結創(chuàng)建工作方案,并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納入學校發(fā)展規(guī)劃,明確2020-2022年為民族團結進步建設年,提出學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創(chuàng)建工作目標任務、主要內容、實施辦法與途徑,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進行統(tǒng)一安排。明確一名副校長主抓創(chuàng)建工作落實,細化任務,整體推進,形成德育處、教務處、少先隊、辦公室等各部門相互配合,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良好創(chuàng)建工作格局。

  以培訓為平臺,提升教師素質

  積極開展理論學習。組織教職工定期學習民族教育相關文件精神,進一步統(tǒng)一思想,全面正確地理解黨的民族政策,增強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。積極開展業(yè)務培訓。對教職工進行黨的民族政策專題培訓,各教研組進一步細化各學科、各年級的民族團結教育的結合點,適時融入、補充和延伸,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。2020年秋期以來,學校多次邀請區(qū)委黨校王毅講師到學校分專題授課,激發(fā)教職工民族情懷。

  以宣傳為手段,營造濃厚氛圍

  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宣傳走廊,學校利用百米樓道布局五十七幅宣傳畫。一幅總體介紹,其余五十六幅每幅畫既是一個民族的簡介,學生路過長廊時可以觀看宣傳畫,了解五十六個民族的知識。利用校園廣播站,每天中午對學生進行維護祖國統(tǒng)一和熱愛祖國的宣傳教育、黨的民族理論宣傳教育、維護社會穩(wěn)定和社會主義法治的宣傳教育等。制作宣傳欄及班級板報,圖文并茂、生動形象地展示各民族的民風、民情和民俗,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。四是利用升旗儀式、班隊會等形式大力宣傳,形成強有力的宣傳聲勢,使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師生心中。據統(tǒng)計,在本學期,校園廣播站收到有關民族團結進步稿件約20余篇、國旗下講話民族團結故事8次,開展主題班會4次,班級黑板報民族題材6次。圖書室打造,學校圖書室建筑面積400余平方,藏書約2萬余冊,其中民族團結進步書籍上千冊,并在班級教室中設有少數民族學生圖書角,讓學生隨手都能了解民族團結知識。五是將民族元素納入學校鵝卵石展廳等裝飾裝修工程。學生關于民族團結的作品百余件選入展廳進行展示,營造良好的民族團結校園氛圍。

  以活動為載體,提升教育成效

  利用班隊會、大隊會,組織開展民族知識競賽、講各民族英雄故事,增進團結友愛的民族情。在文體活動中,設置民族文化元素。在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(jié)活動中,學校排演大型藏族舞蹈《洗衣歌》,以獨特的創(chuàng)意、恢弘的氣勢、濃郁的民俗、鮮明民族服飾感染了一批批觀眾,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到少數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,該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取得特等獎的好成績。學校每年定期開展少數民族兒童慰問活動,組織家訪,給學校少數民族學生送去溫暖與祝福,關心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生活,做到漢族與少數民族一家親。

  以課堂為主渠道,豐富教育內涵

 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的教學,是深化民族團結教育,促進民族共同發(fā)展,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。學校以藝體課程為平臺,設置民族教育課,排入藝體教師總課表,并保證相應學時。民族教育課的設置,使得學生普遍能做到“四個一”:會畫一幅少數民族題材的畫、會唱一首民族歌曲、會跳一個民族舞蹈、會講一個民族故事。按學校民族團結創(chuàng)建要求,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民族知識啟蒙教育、民族常識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。課堂上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(fā),從最關心的問題入手,善于挖掘和利用體現民族精神的各種資源,用事實說話,用典型說話,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,以情動人、以事感人、以理服人。

  以行動確保成果,實效鑄就收獲

  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創(chuàng)建活動,學校師生增長民族知識,提高民族意識,融洽民族氛圍,深切地感受到“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,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,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”,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,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學校先后派遣教師12名前往民族貧困地區(qū)開展支教活動。其中,教師杜如國在援彝工作中十分出色,在2018年被省教廳及當地政府評為“援彝工作先進個人”。在2018年9月學校被評為“瀘州市對口幫扶涉藏地區(qū)彝區(qū)貧困縣工作先進單位”,2021年7月被評為“瀘州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!,民族團結教育之花正開遍校園。(完)

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 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網或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新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② 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本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③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 聯系方式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:+86-28-629387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