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

首頁 > txsc > 中國新聞網

王增建:構建積極健康宗教關系 服務經濟社會發(fā)展大局
2021年07月18日 10:03 來源:中國新聞網 編輯:曹惠君
分享到:

  早年工作中的王增建。受訪者供圖

  【四川統戰(zhàn)人說統戰(zhàn)事】王增建:構建積極健康宗教關系 服務經濟社會發(fā)展大局

  中新網成都7月17日電 (記者 王鵬)“四川宗教工作頭緒多、任務重、工作量大,我們必須從保證國家長治久安,維護改革發(fā)展穩(wěn)定大局的政治高度觀察和處理宗教問題,充分認識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,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。”近日,68歲的王增建談及四川宗教工作,依然神采奕奕。

  作為四川宗教工作的“老人”,王增建曾任四川省委統戰(zhàn)部副部長、四川省宗教局局長、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。談及多年來四川宗教工作的發(fā)展變化,他如數家珍。

  宗教工作是統一戰(zhàn)線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黨和國家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大局中有著重要的地位。四川是宗教工作重點省份之一,佛教、道教、伊斯蘭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五大宗教齊全,宗教工作任務繁重。

  退休后的王增建說起四川宗教工作,依然神采奕奕。 安源 攝

  出生于1953年的王增建,1970年參加工作,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曾長期從事宗教工作的王增建回憶,自己主要通過“打基礎、抓管理、抓培訓、抓引導”的方式推進宗教工作。

  打基礎方面,王增建組織加強宗教問題調研,摸清了四川宗教的底數情況,掌握各宗教基本情況,對宗教領域出現新的變化、新情況、新問題進行研究,為提出政策性措施提供真實基礎。

  多年工作中,王增建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宗教事務的管理歷程——從政策主導、單一行政管理,向政策與法律并舉,再向全面依法管理的轉變。

  在王增建看來,2004年《宗教事務條例》實施以來,宗教工作開始全面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規(guī)范化軌道,在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、維護宗教界和信教公民合法權益、促進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、規(guī)范宗教事務管理、服務治蜀興川大局等方面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。

  “宗教工作有法可依后,深入落實成為自然!蓖踉鼋ㄕf,四川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,多年來深入落實《宗教事務條例》,切實加強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,著力鞏固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(zhàn)線,著力解決宗教領域突出問題,著力加強宗教團體自身建設,著力做好信教群眾工作,確保宗教和順與社會穩(wěn)定,為推進治蜀興川事業(yè)、譜寫“中國夢”四川篇章積極貢獻力量。

  在抓培訓和抓引導方面,四川不僅培養(yǎng)了一批宗教界代表人士,還始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,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引導中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,指導各地深入開展“創(chuàng)建和諧寺觀教堂”活動。

 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(fā)生后,四川宗教界想方設法引進救災資金和救災物資。海外友好宗教團體、宗教人士先后有10000人次參與賑災活動,捐贈現金、物資達5億多元人民幣。

  王增建瀏覽書籍!“苍 攝

  “當時,宗教界也成了抗震救災的一支重要力量!彪m已時隔多年,但談及往事,眼前的這位老人仍十分動情。他回憶,地震后德陽什邡婦幼保健院成為危房,危難時刻,旁邊的羅漢寺破除佛教寺廟不見血光的戒律,決定用空地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,并將婦幼保健院搬了進來,僧房改成產房,先后有108位“地震寶寶”在寺廟出生,一時傳為佳話。

  令王增建印象深刻的還有臺灣佛教界的大愛——震后臺灣佛教界本著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,投身抗震救災工作,佛光山、慈濟基金會、法鼓山等三個團體聯合包機運送來110噸救災物資,包括災區(qū)急需的帳篷、食品和藥品等。

  對于未來的四川宗教工作,王增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——要探索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徑。

  他進一步解釋說:“對宗教事務管理不僅僅是宗教工作部門的職責,宗教工作部門要承擔起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重要職責;宗教方面的一般性社會事務,凡是可以由社會管理起來的事務要盡可能分解到有關部門進行管理;要明確鄉(xiāng)鎮(zhèn)(街道)屬地管理的責任,社會服務要進寺觀教堂,社區(qū)的自我管理也要進寺觀教堂!

  王增建認為,在統一戰(zhàn)線工作中,要支持和引導宗教界人士對宗教教義教規(guī)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(fā)展進步要求、符合中華優(yōu)秀文化的闡釋,促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、中華民族、中華文化、中國共產黨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,在經濟社會發(fā)展中發(fā)揮積極作用。(完)

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 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網或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新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② 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本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③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 聯系方式:中國新聞網·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:+86-28-62938795